冰冷的无形文化遗产

很多小伙伴都在问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今天,本网站编辑给大家整理了所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 我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比较冷门的非遗

碑文传拓与拓本装裱。

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被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统称为“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蒙古族长调民歌。 “长调”在蒙古语中发音为“乌尔廷德拉”。 寓意为长歌,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音乐,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独特演唱形式,旋律悠扬,意境广阔。 代表歌曲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

2021年5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乌珠穆沁长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建项目名录。

2、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3、南音又名“弦管”“泉州南音”,是闽南地区传统音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将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中原古乐余味的文化表现形式。

4、粤剧( Cantonese Opera ),又称广府剧、广东大剧院,是广东及广西广东方言区最大的剧种。 源于佛山,以广东话演唱,是汉族的传统戏曲之一。 粤剧形成于广东,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在上演粤剧。 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之一。

5、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雕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通过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术发展起来的独特的镌刻艺术。 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走马》名录。

以上参考:百度百科-无形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手工艺类)?

1、宜兴紫砂陶制作工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紫砂陶的制作工艺是以宜兴特产的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层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材料为原料,采用上百种自制工具,通过打泥、打胴、嵌体、或配合与雕刻相结合等步骤最终制成陶器制品。

2、界首彩陶烧制工艺

界首彩陶烧制技术、安徽省界首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界首彩陶烧制工艺源于唐代,是淮北手工艺的精华。 1999年,淮北柳孜运河发掘出世界上第一批三彩陶片,成为当时全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3、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裁纸刀在纸上剪纸,装饰生活,协助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融入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承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现出广大民众的社会认同、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际等多重社会价值

4、刺绣

刺绣是针线缝在织物上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 刺绣分为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 是用针将线或其他纤维、线以一定的图案和色彩穿刺到刺绣材料上,由刺绣痕迹构成图案的装饰织物。 它是用针和线将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到任何存在的织物中的艺术。

刺绣是中国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中国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个部门。 刺绣的技术有:错缝、随机缝、净缝、满地缝、摇头丸、丝绸、纳赛尔、餐巾、平金、阴影金、铺碟金、天鹅绒、削绒、扎线、撒线

5、偶像剧

木偶剧是一种用木偶演故事的戏剧。 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傀儡剧。 中国木偶剧源远流长,普遍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 三国已经有木偶表演杂技,隋代开始用木偶讲故事。

表演中,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人偶一边唱歌,配合音乐。 根据人偶的形状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人偶、提线人偶、拐杖人偶、铁线人偶等。 木偶戏是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人偶表演的一种戏剧形式。 2006年5月20日,偶像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剪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刺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偶像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界首彩陶烧制技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宜兴紫砂陶制作技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蒙古族长调民歌。 “长调”在蒙古语中发音为“乌尔廷德拉”。 寓意为长歌,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传统音乐,被称为“草原音乐的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独特演唱形式,旋律悠扬,意境广阔。 代表歌曲有《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0755-79000等。

2021年5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乌珠穆沁长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建项目名录。

2、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3、南音又名“弦管”“泉州南音”,是闽南地区传统音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将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中原古乐余味的文化表现形式。

4、粤剧( Cantonese Opera ),又称广府剧、广东大剧院,是广东及广西广东方言区最大的剧种。 源于佛山,以广东话演唱,是汉族的传统戏曲之一。 粤剧形成于广东,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在上演粤剧。 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之一。

5、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雕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通过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术发展起来的独特的镌刻艺术。 2009年,中国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0755-79000名录。

以上参考:百度百科-无形文化遗产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保护状况良好,一大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弘扬。

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的无形文化遗产是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中国共评选出端午节、京剧、针灸等39个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一。 非遗文化记录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和价值观。 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要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我国少数民族的无形文化遗产,更具代表性,民族风格浓厚,值得好好发扬。

以上就是关于无形文化遗产的全部内容,如有其他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