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合作伙伴提出了关于中国100处无形文化遗产的问题。 今天,本站编辑整理了有关中国10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问题。 我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织锦、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隶属文化部,是以保护和继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一.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今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 是中国汉族特有的绘画类型,也是中国农村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滩涂年画的种类在鼎盛时期达到了60多种。 由于历史的原因,20多种现存。 滩初年画多取材于新年喜庆丰登、免灾的民间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
二.江永女书
江永女书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女性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和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风俗。 女书所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独特的永明土话。
三.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绸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 其历史于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了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保留了传统特色和独特工艺,保留了传统的提花木机织,但这种靠人的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编织技术是现代机器无法替代的。
四.西安古乐
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长安古乐、长安鼓乐等,是国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 乐谱至今仍沿用古老的俗字谱(工尺谱系列)。
五.南音
南音又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乐。 两汉、晋、唐、两宋等时期的中原移民,将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中原古乐余味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参考资料:
中国网-中国无形文化遗产
百度百科-滩头年画
百度百科-江永女书
百度百科-南京云锦
百度百科-西安古乐
百度百科-南音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文化遗产如下。
1、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又称旧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华。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2、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含园。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根据地,以杭州西湖为蓝本,融入江南园林设计手法而成的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3、长城。 长城( Great Wall ),又称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项目,高大、坚固、绵延的长垣,限制隔敌乘骑。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4、天坛。 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景区示范点。 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占地面积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清干隆、光绪时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求五谷丰登。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 1929年,中国古代人类学家裴文先生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具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世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是一种以动物皮、瓦楞纸为剪影,用蜡烛、烧酒等光源作为点缀,演绎故事的民间戏剧。 演出中,艺术家在白色背景上操纵剧中人物,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打击乐器、弦乐伴奏,演唱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事。 这种朴素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农村地区十分盛行,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雕刻图案、装饰生活、与其他民间活动合作的民间艺术。 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各民族社会生活中融为一体,是各种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连续不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现出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体验、人生理想、审美趣味。 中国剪纸于2009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琴
琴声是最古老、最纯真的传统乐器。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以前把它叫做“秦”。 还有“四通”、“姚秦”等其他名称。 伏羲、神农的传说不可信,但其历史相当悠久。 古琴艺术于2008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皮影戏、侗族大歌、古琴、木活字印刷术、越剧等。
1、皮影戏
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老北京人誉为“驴影戏”。 本名“影绘戏”或“灯笼戏”,是用蜡烛和烧酒等光源照射动物皮或瓦楞纸制成的人物剪影,演出故事的民间剧。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贵州黎平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问世,技艺惊艳四射,被誉为“清泉般璀璨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3、琴
古琴是最古老、最纯粹的传统乐器。 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古代,叫“秦”,还有“四通”和“姚琴”等其他名字。 伏羲、神农、舜的传说虽不可信,但其历史相当悠久。 2008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木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印刷术曾普遍存在于温州地区。 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村王姓家族继承的木活字印刷术已成为我国极少数保留和仍在使用的地方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它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活字印刷术是起源于中国的实物明证,也可以说是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
5、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第二国剧”。 从田间地头到世界舞台,从单一的歌腔到多种流派,从传统演绎到现代创新。 100多年来,越剧以多样的表现方式遍布乡村老戏台、都市剧场,更是漂洋过海走出国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通过网络征集、群众投票、专家评议最终评选出来。 标志外面的图形是圆形的,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 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相对应,在天圆处,表现为“无形文化遗产的存在空间具有极其广阔的性”。 图形中心的形状是最早出现在古陶上的纹样之一的鱼纹,暗示着“文”字。 “文”指无形文化遗产,鱼生于水,寓意“中国无形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图形的中心是将抽象的双手上下保护成“文”字,寓意“团结、和谐、细心守护无形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图形展现了古朴淳朴的感受,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前进的时代精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启用后,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主要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 文化部专门制定相关规定,规范使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10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内容,如有其他疑问,请联系我